Maneesh Goel—美银美林集团产品管理副总裁
过去三年内,亚洲的财务部门经历了某种程度的改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部门结构往往是分散的,财务人员的工作主要围绕着执行交易。短短三年过去,景象大为不同。财务部门已被精简,一些“具体”工作已外包,人们对使用创新技术来提高可见度的兴趣日增。
全球危机对亚洲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并非起源于亚洲,对亚洲地区的影响也不如欧洲和美国严重。然而,在如今的全球化市场,受到重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在亚洲设有子公司,这些子公司与其总公司遭受同样的流动性紧缩。国际贸易方面的影响也很明显,随着美国客户为应对经济衰退而节衣缩食,亚洲出口商也开始捉襟见肘。
亚洲地区的央行变得更为谨慎,相对于应对亚洲的实际金融状况,这一做法的目的更在于防止危机蔓延。同时,区内企业开始裁员,虽然裁员力度较美国弱。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是必须的;而其它公司则趁机精简人力资源。财务人员也难逃裁员厄运。
不同的观念
这些情况综合在一起,导致财务主管的观念发生一些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将继续重塑今日亚洲地区的财务操作。
危机爆发前,亚洲的资金管理通常是分散化的,钱袋子散布在区内不同国家。各地的子公司常常负有资金管理责任,但没有任何集中机制来查看公司的整体现金头寸。财务人员通常注重执行交易,不太涉及法律、风险和策略相关工作。虽然企业制定了风险政策,但人们对这些政策的关注远不及今日。
随着市场情况改变,财务主管开始根据新环境调整策略。对很多企业而言,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区内账户现金余额的可见性。做到这一点的方法之一,是当地子公司向总部财务部报告余额。然而,通过利用技术来实现整个地区的可见性可提高效率。越来越多的亚洲企业正探讨企业连接SWIFT的好处,这在传统上是美国和欧洲大型跨国公司的首要任务。然而,对于中小型公司而言,SWIFT连接的成本可能令它们望而却步。作为另一种选择,银行提供的多银行平台可能是一种具吸引力的方法,用来实现在区内多家金融机构持有的现金余额的可见性——虽然这不能带来与SWIFT同样的独立于银行的好处。
企业亦正寻求关于未来资金和资本需求的更为准确的信息。随着银行贷款减少,企业有很强的动机尽可能地削减融资需求。先进的现金流预测解决方案使企业得以更准确地掌握未来融资需求,这是财务人员日益关注的另一领域。
集中的力量
虽然资金可见性很有用,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公司如何利用这一信息。如果一家公司在一个国家出现现金短缺,而在另一个国家拥有现金盈余,合理的下一步是将资金从一个国家转移至另一个国家,但在受管制的亚洲国家,这远非易事。财务主管日益依靠银行就如何释放受管制的资金提出建议,不管是暂时性地(通过贷款),还是永久性地。
亚洲财务主管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之一,是更重视银行交易对手风险。
亚洲的企业日益寻求比以往规模更大地集中资金(包括当地货币和美元资金)。这也扩大至中国这样的国家,中国对现金池和集团内部公司间贷款有具体监管限制。自金融危机以来,推动现金集中化变得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将尽可能多的资金集中至一个集中账户。
针对亚洲区日益增长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新的举措 ,以帮助财务主管更高效地集中资金,特别是在管制较严的国家。经过两三年的发展,马来西亚已简化了贷款给境外附属公司的流程。同时,在韩国,大多数企业在当地银行持有多个账户,用以付款给供应商。然而,一些公司越来越不愿与当地银行打交道。市场推出了资金自动划转产品,使企业得以在全球银行开立账户,全球银行再代表企业在当地银行开立子账户。
集中化信息
集中化对财务部门带来的影响之一是对集中化信息的需求增加。例如,寻求更为完善的报告功能的企业正着手研究能集中查看公司外汇风险的解决方案。
他们对电子银行账户管理(eBAM)一类的产品也兴趣日增,eBAM在亚洲发展势头良好——甚至与欧洲和美国比也是如此。对于在整个地区可能持有数千个银行账户的大型公司而言,人工管理账户的开户、注销和更改这些简单的任务事实上是不可能的。由于公司寻求提高可见性、简化账户结构、关闭不活动账户,eBAM这样的解决方案就能帮助公司实现这些目标。
[[[PAGE]]]
重视交易对手风险
亚洲财务主管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之一,是更重视银行交易对手风险。在危机顶峰时期,一间间大银行相继倒闭,使人们对相关风险不可能再视而不见,而即使危机有所缓解,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丝毫未减。实际上,这导致企业改变了构建其银行关系的方式。虽然在危机前,财务主管寻求将资金集中在少数几家银行那里,这一趋势已突然逆转。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已不再被视为最佳做法。如今,财务主管更倾向于将交易对手多元化,将钱袋子存放在多家银行。同时,企业引入了对具体银行的风险限制,对存放在特定机构的资金设定上限。
虽然资金可见性很有用,但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公司如何利用这一信息。
就资金管理而言,企业调整了策略,以减低交易对手风险。虽然设置现金池安排的企业对所有可用选项(从实质现金集中到跨境名义归集)都会审慎考虑,但是,从名义归集向实质现金集中转移的趋势很明显。
过去,由于没有实质资金转移,行政工作较少,因而名义归集往往被视为较简单的选项。金融危机引发对交易对手风险的忧虑,致使许多人重新评估这一论点。在名义归集安排中,盈余余额留在子公司账户,这意味着如果银行倒闭,企业为了收回资金,就不得不加入债权人的队伍。 其次,关于名义现金池余额的会计处理一直存在争议。相较之下,在实质现金池安排下,资金归集至主账户,之后往往投资于一系列工具。
对风险的高度重视也使许多公司调整了他们在投资方面的优先考虑事项。在危机前,企业往往更注重收益率,其次才是风险。如今,风险已成为首要考虑事项,较高收益率的投资很可能被否决,而那些安全性较高的投资则更受欢迎。
监管和操作转变
危机爆发后,因应亚洲央行监管活动的增加,监管风险成了另一关注焦点。随着监管环境的改变,财务主管承担的法律工作也增加了。
同样,由于美国公司在危机期间必须符合新的信息报告要求,这些公司在亚洲的子公司也须符合这些要求。美国公司及其子公司面临的大量文书工作导致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增加。
然而,与此同时,危机期间裁员也影响到财务部门。不可避免地,处理这些工作量的财务人员的数目也要变化。财务队伍可能要裁掉50%员工 ,但剩下的50%就无法完成100%的工作,特别是工作量增加了。因此,亚洲出现了一种新趋势,越来越多财务部门将某些职能和工作,例如集团内公司间报告和银行账户管理,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
通过外包这类职能,财务人员和财务部门的职责重点也发生转变。虽然将交易类型的工作外包了,但财务主管仍努力保持财务部内部的管控。公司内部的财务人员保留了更具策略性的任务,因此,他们职责的重点出现了显著变化。
未来
亚洲财务主管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使得整个地区的效率提高了,资金管理方式的集中化程度也提升了。这一趋势将会持续。越来越多企业在新加坡和香港设立区域财务中心,进一步探索最新技术解决方案带来的可能性。裁员使财务人员承担更具战略性的职责,而简单的交易型任务则被外包出去:这一趋势不太可能逆转。相较于欧洲和美国,金融危机给亚洲带来的直接影响较快平息,但对财务部门造成的间接影响将会持续。